踏入九月,日日酷熱天氣警告,村屋頂樓熱氣蒸騰,電視機播出政府那個俊男美女微風輕吹的綠色生活宣傳片,更令人無明火起。腦裏浮起一句電影對白:「儂不要有一天讓我曉得,儂自己在騙儂自己。」《阿飛正傳》中潘迪華如是罵張國榮。
一個騙字,前後總有主語賓語,談到香港的環境保護問題,則香港政府毫無疑問是最主要的騙子,當然,有時若不是被騙者主動配合,騙局也成不了局。以下隨便舉幾個政府的騙術。
騙術一:講一套做一套
早陣子新界農地被非法倒泥的事件上了報紙,環保局長邱騰華到現場作秀,政府新聞處在七月廿九日發新聞稿指:「邱騰華在南生圍視察該處土地被填土的情況,重申環境保護署和有關部門已採取適當措施改善問題。他強調政府十分重視保護農地,呼籲各界合作為居民保育綠化的環境。」
「他強調政府十分重視保護農地」,但實情是政府眼睜睜看着新界農地面積一直萎縮,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七年,農地總面積由七千四百九十公頃縮小至六千零九十公頃,減幅近兩成。六千零九十公頃農地中,還有四千一百九十公頃是荒置,即被大地產商和原居民小地產商瓜分,伺機搞地產。農地搞地產要得政府允許,政府也會徵收龐大的「補地價」,因此縮減農地分明是政府有份推動的,但騙子的精叻處正是以裝出來的誠懇來蓋掩事實。
1967至2007的農地使用﹝公頃﹞,資料源自各相關政府部門年報。
騙術二:眼不見為淨
上星期,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代表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官員簽署《關於推進前海港深現代服務業合作的意向書》,報紙評論馬上就香港是否將被「深圳中環」邊緣化月旦一番,唐英年、曾蔭權和親政府媒體即以「機遇論」回應之。翻遍報紙,沒有任何人視之為環保問題。
顧名思義,前海是一片海,不是陸地,在成為幻想中的「深圳中環」前,先要填海約三十平方公里,即三千公頃,相當於三分二個九龍。一次過填海三千公頃,在回歸後的香港根本沒可能,但只要將事情搬到一河之隔的深圳,環境問題就不再存在,反而變成深圳發展力量的象徵,也變成香港邊緣化的夢魘。唐英年可以完全無視環境問題與廣東省政府簽約,香港的資本家和專業界馬上多一個﹝幻想中的﹞「掘金聖地」。
邊緣化論和機遇論者都把前海捧上天,只有理工大學的陳文鴻比較清醒。他在報章中指出:「以現有基礎而言,前海不如招商局經營30年的蛇口和后海地區。作為深圳今後二十、三十年以後發展的新重心無可厚非,但也進一步證明深圳市區發展存在粗放和過於擴散的弊病……在物流以外,香港服務業在前海可作的,短期似乎只是房地產,參與內地發展商的圈地、炒樓活動。」﹝八月廿四日《香港商報》﹞深圳以至珠江三角洲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是建立於對環境史無前例的破壞上,香港人既想賺錢,又不想自己的城市按深圳的速度開發,於是學會了把環境破壞內銷大陸。這套環保騙術已用了好多年,現在由曾蔭權和唐英年發揚光大。
騙術三:見樹不見林
由於有較嚴格的環境評估和規劃制度以及社會較多元,香港的開發項目受到較大的制衡,但自從回歸後,跨境基建一個接一個:深港西部通道、落馬洲支線、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港深西部快速軌道、蓮塘新口岸。個別看來,每項跨境基建都被吹捧成為香港救星,政府在七年前游說立法會支持興建深港西部通道時,聲稱二十年的經濟效益達一千七百五十億﹝文件第四頁,但通車後的車流量遠遜於預期,參考立法會文件第一百一十二頁﹞,而每項工程對環境的破壞都是「可以接受的」。
精叻的騙子/推銷員在銷售每一項貨物時,總會將其好處誇大,將其壞處隱藏,最重要是讓顧客忘記之前已經買得夠多東西,再買就會「碌爆」環境信用卡。最近政府在推銷廣深港高速鐵路,sell鐵路當然要sell環保,政府在給立法會的文件這樣說:「相比其他路面交通工具,鐵路是較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推動鐵路發展,有助交通運輸系統達致可持續發展……香港段應能使原先使用路面交通工具的乘客改乘鐵路列車。」「見樹不見林」的騙術,將原來應該綜合思考的基建問題拆件游說,令人看不到累積起來的問題。Sell鐵路時就說鐵路環保,sell大橋時就說對經濟好,最終積累起來的跨境汽車使用率還是有增無減﹝規劃署的數字都顯示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七年間,以鐵路跨境的旅客比例由75.5%減至54.5%﹞,脆弱的邊境生態亦難以回復。
本來還要介紹最高級的騙術:令市民自己騙自己,字數已滿,下期再續。
圖:三千公頃,一望無際的前海填海區
本文同日刊於明報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