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組織辦拾荒者攝影展 推廣拾荒工作

組織辦拾荒者攝影展 推廣拾荒工作

【獨媒報導】關注拾荒者組織「拾平台」近日舉辦「拾回尊嚴」攝影展,以相片呈現五位拾荒者的日常。與平常的攝影展不同的是,每張相都貼在紙皮上,參展者需要彎腰才能翻閱,就如拾荒者工作時的姿勢。組織負責人鄧永謙說,如此設計是為了讓參展者以第一身感受拾荒者每日的辛勞,「嘗試成為佢哋」。

拾荒者多是年長一輩,彎腰工作對他們來說無疑吃力,不少人因日積月累的勞損而五勞七傷。雖然根據組織過去調查,大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原因而選擇拾荒,但事實上拾荒的收益微薄,日入不過數百元;也有人拾荒只為環保,堅持不為多一毛錢而在紙皮上淋水。鄧永謙強調,今次展覽不是要「賣慘」,乞取他者同情,而是期望公眾能了解拾荒者對回收業的貢獻,從而打破社會視拾荒為「執垃圾」,或是有囤積病的負面印象,給予他們更多尊重和肯定,「佢付出嘅勞力可能比佢賺得嘅更多……好多時我哋將負面嘢放大,但無去欣賞佢哋平日嘅盡力同貢獻」。

無標題

無標題

還原拾荒者的日常

根據「拾平台」在2018年進行的「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報告」,在受訪的505名拾荒者中,逾八成為六旬以上的長者,他們大多因經濟原因而選擇拾荒,但他們每月平均拾荒收入僅約716元,亦只有不足10%人有申請綜緩。

「拾回尊嚴」展覽以鏡頭記錄了五位拾荒者的日常,與平常的攝影展不同的是,每張相片都貼在紙皮上,參觀者需要彎腰才能翻閱,就如拾荒者每日工作的姿勢。「拾平台」負責人鄧永謙說,如此設計是為了讓參展者以第一身感受拾荒者每日的辛勞,「嘗試成為佢哋,去經歷佢哋每一日都咁樣去做」。而整個展覽佈置亦還原了拾荒者日常工作環境,周圍散落着等待被整理的紙箱及紙皮堆,「點解個環境會咁亂呢?因為平時我哋扔完嘢就唔理,由得拾荒者去整理」。

陸生今年84歲,已拾荒超過20年,他與快將70歲的老伴居於月租數千的旺角單位,但拾荒大概日入不過數百元。他慨嘆「年紀大無人請」,每日不論天氣好壞也會出門工作,生病時迫不得已才會讓太太代勞。
陸生今年84歲,已拾荒超過20年,他與快將70歲的老伴居於月租數千的旺角單位,但拾荒大概日入不過數百元。他慨嘆「年紀大無人請」,每日不論天氣好壞也會出門工作,生病時迫不得已才會讓太太代勞。

住在上水的黃姐今年70歲,一度在街上流浪四年,也做過麥難民,近年才搬進公屋。她堅持不領取綜援,「我又唔係跛!」她拾荒是為了環保,多年來她堅持不向紙皮淋水,經她處理的紙皮都很整齊乾淨,偶爾會有準備搬家的街坊向她買紙箱。
住在上水的黃姐今年70歲,一度在街上流浪四年,也做過麥難民,近年才搬進公屋。她堅持不領取綜援,「我又唔係跛!」她拾荒是為了環保,多年來她堅持不向紙皮淋水,經她處理的紙皮都很整齊乾淨,偶爾會有準備搬家的街坊向她買紙箱。

拾荒是回收的前線 而非「執垃圾」 

根據研究結果推算,拾荒者每日總回收量達約193噸廢紙,佔全港至少兩成紙皮回收量,拾荒者的貢獻可見一斑。可是,拾荒者工作時不時面對不友善對待。有約四成人表示曾被偷取回收物或個人財物,也有近兩成人曾被食環署驅趕,以及受到市民不友善對待。鄧永謙坦言,現時仍有不少人對拾荒者存有偏見,「覺得佢哋係執垃圾」,沒有將拾荒和回收兩者扣連,不了解他們對回收業的貢獻。他期望透過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認識更多拾荒者的處境。

無標題

拾荒者大多是年長一輩,彎腰工作對他們來說無疑吃力,不少人因日積月累的勞損而五勞七傷。但鄧永謙強調不是要賣慘,乞取他者的同情,而是希望大眾能給予他們尊重和肯定。鄧永謙期望,在展覽過後,能有更多人認同拾荒者的工作,多加尊重,不要標籤他們是「執垃圾」、「過街老鼠」,或是有囤積病,現實中他認識的拾荒者大多很整潔,而拾荒也是出於其自主選擇,「佢付出的勞力可能比佢賺得嘅更多……很多時候我哋將負面嘢放大,但無去欣賞佢哋平日嘅盡力同貢獻」。

無標題
拾荒者會先從棄置物中抽除及處理垃圾,之後進行回收。惟垃圾徵費將於八月實施,環境及生態局回覆傳媒查詢時指,拾荒者的運作「比較靈活」,通常不會收集混雜污染物的回收物,亦一般會使用街道上設置的廢屑箱處理回收過程所衍生的垃圾,故現階段未有計劃將拾荒者納入豁免安排。鄧永謙憂慮拾荒者或需要自行購買指定垃圾袋,對其收入造成衝擊。

除了攝影展覽外,展覽期間也舉辦不同類型活動,包括親子工作坊、電影分享會、垃圾徵費政策辯論等;另外,亦有舉辦研討會,邀請多名立法會議員參與,探討現時回收業界及拾荒者正面對的問題,期望能將議題帶進議會討論。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
「拾回尊嚴」—— 照顧我們生活的拾荒者體驗、攝影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4月21日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