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0-11財政預算案意見書

2010-11財政預算案意見書
財政司將於二月二十四日 (下星期三) 發表預算。邀請市民發表意見,我也盡盡公民責任,給給意見。
下文淺色部份,來自政府預算案的意見書:http://www.budget.gov.hk/2010/chi/pdf/information_pack.pdf

1/• 環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出現60 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令香港大受打擊。由於內地經濟回復較快增長,以及各先進經濟體系的下行壓力有所緩減,本港經濟在第二季已顯著反彈及期後在第三季更進一步改善。
• 由於本地經濟逐漸復蘇,勞工市場開始有改善迹象。失業率在二○○九年七月至九月下跌至5.3%(在八月至十月進一步跌至5.2%),是自環球金融危機在二○○八年九月爆發以來首次下跌。在這期間,由於本地價格壓力仍然緩和,
加上進口貨物價格偏軟,消費物價有放緩趨勢。
• 像香港這樣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系,持續而穩固的復蘇有賴外圍環境的根本改善。復蘇之路可能會不平坦,而我們亦不能排除全球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出現雙谷底衰退。
• 我們的經濟政策以市場主導為原則,政府在有需要時會繼續推動經濟發展。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應否擔當更積極的角色?(p.7)

丙:呵呵!市場主導為原則?不要忽悠市民了!經濟學ABC 早告訴大家,衡量「市場」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該行業能否 “Free Entry and Exit” 。若真重視「市場」,請快推「反壟斷法」。

2/• 隨着世界各地政府採取強力的政策,全球經濟在二○○九年第一季經歷惡劣情況後終於稍為喘定。香港經濟也剛進入復蘇的初期。外圍環境仍受到多項不明朗因素影響,面對很大挑戰。
• 我們已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穩定金融市場、紓緩信貸緊縮、支援企業、加快落實工務工程及創造就業。這些措施已為經濟帶來穩定作用。我們會繼續採取這個策略,直到經濟復蘇牢固為止。我們注意到適當的退市策略十分重要,因為這可確保經濟可持續增長,以及避免過度影響市場。
• 財政方面,我們已推出的數輪紓困措施,涉及約876 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5.2%。隨着經濟逐漸復蘇,我們應按怎樣的優先次序運用有限資源?(p.9)

丙:876億?當香港700萬人口計,豈不每人可分得超過萬二?可對很多低下層小市民而言,最大受惠可能是早前每戶$1800的電費減免。若一家三口,每人不過$600。若收入高些要交稅的,或可省回數千稅款,然而跟人均萬二仍相差甚遠。
翻看去年預算案,找些支援計劃的詳情看看,發覺當中包括60億中小企貸款 (原本預留1千億的)。按理,貸款借出後是可收回的,縱使少收些利息(應沒有,因政府只作擔保,借的是銀行) 或有些壞賑。不知這類貸款是否全計進那876億?若是,則這類紓民困措施數字便難免有作大之嫌。
此外,不知政府許多政策的行政費花掉多少公帤。比如為期6-12個月,預計1億4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受助人數約4千(即人均3萬5)。多少是真的花在學生上?
又如另有4億給勞工處 “加強及整合” 目前的就業計劃,預計可幫助4萬4中年及殘疾人士的 (人均9千多),不知多少花給受助者?多少花在 “加強及整合” 這行政過程呢?
我看政府應解答以上問題,若行政費甚高,何不直接派錢「還富於民」?別說每戶3萬6 (1萬2x3) ,就是每戶一萬塊,對很多小家庭而言已能紓緩其經濟困難。(可惜,在政府的漫畫宣傳片,市民只會用來用來吃大餐、買股票。http://www.budget.gov.hk/2010/chi/flip/main.html )

3/• 失業率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顯著上升,但到了最近的季度已轉趨較穩定,證明本港勞工市場適應力強,且具靈活性。隨着營商環境逐步改善,僱主對增聘人手已持較正面的態度。預計這在短期內會對失業率起紓緩作用,但收入和工資仍會繼續面對下調壓力。就業情況的改善是經濟復蘇的重要指標。
• 政府多項保就業和創造就業的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現時經濟已穩定復蘇,失業率亦已下降,但我們不可自滿。我們怎樣可以使勞工市場這個令人鼓舞的趨勢持續下去?
• 貫徹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我們會依循「從受助到自助」的原則解決貧窮問題、創造就業機會、發動商界支援各項社會措施,以及改善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羣的生活。我們一直大量投資於教育,以促進社會流動性,並紓緩跨代貧窮。我們可以再做些什麼,以進一步增加社會流動性?如何可以使香港成為一個更仁愛的社會?(p.11)

丙:對啊!「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是,香港已沒有可供釣魚的漁塘。領匯大量屠殺小經營者,地產商吸盡中小企利潤。民間喊了千百次,可官爺依舊每年問。問的算不算很天真很傻!

4/• 隨着全球經濟回穩,加上內地經濟增長較快,對外貿易應繼續有所改善。相對穩定的勞工市場、低利率,以及政府推出的紓困措施,應可支持消費意欲。
• 考慮到今年首三季本地生產總值下降4.6%,預測二○○九年全年經濟將會收縮3.3%。
• 由於全球經濟活動仍遠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預期通脹壓力依然不大。二○○九年整體綜合消費物價通脹預測平均為0.5%。
• 在不影響審慎理財原則及市場效率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做些什麼去確保經濟復蘇更為持久?(p.15)

丙:當經濟收縮3.3%,卻有0.5% 通脹。為何?不就是太多壟斷企業在衰退的時候不理市民死活不減價甚至堅持加價?若真重視「市場效率」,就應打破壟斷。就像電訊業的打破壟斷,一家的利潤少了,但換來整個行業的生氣勃勃。這不正是經濟復蘇的最佳保証嗎?

5/• 香港是細小及開放型的經濟體系,因此必定會受全球變化影響。我們須經常檢討本身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作出更佳的定位,以應付這個不明朗環境的變化。我們須在環球金融危機中汲取教訓,更有效地管理金融市場的風險。我們如何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風險?
• 在全球金融及經濟環境出現急劇轉變時,往往會有新的經濟機遇潛在。我們應如何應對及抓緊這些機遇? 我們在應付短期的挑戰時,也應顧及中期的問題,例如財政可持續性。
• 我們在應付環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時,也不應忽視本港經濟的長期發展需要。我們應怎樣加快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步伐?我們應如何推動經濟發展?(p. 17)

丙:金融市場風險有不同類型,若針對迷你債券那類的,應對金融產品的包裝過程作出監管,像食物標籤那樣要求金融產品將產品內容作詳盡交代。若針對的是金融泡沫風險,可推行「托賓稅」,在每次金融交易繳上微量稅款,這有助增加熱錢成本,減低金融市場泡沫風險。當然這需要各金融市場共同推行,在經歷金融海嘯後的現在提出是最好時機。
就中港經濟融合問題,香港要認清自己角色,不應只視為內地高速發展下的尋租者,而更要自視為國內企業現代化的提升者和促進者。正如吳曉波在《大敗局》所言,有些國內大企業不敢來港上市,因為他們一直在「造假數」、「作業績」。香港必須有戰略思維,既為中國企業真正邁向國際出一分力,亦為中國人民營造良好企業倫理盡一分心。

6/• 政府經常開支總額在過去十年增加約465 億元,增幅為26%。
• 作為財富重新分配的部分措施,以及為了改善較低收入人士的生活,我們已不斷增加教育、社會福利和衞生方面的開支:
• 教育 +23%
• 衞生 +20%
• 社會福利 +49%
– 綜緩金 +34%
– 公共福利金 +80%
– 其他福利開支 +55%
• 隨着人口老化,預計社會福利及衞生的開支日後都會上升。我們應如何應付這個挑戰?(p.19)

丙:就量而言,數額跟香港的經濟增長是相若;可是從質而言,則近年各種公共服務均廣受詬病。比如一大問題,是教育、醫療等前線工作者近年越來越多地把時間花在一些耗時但效用不大的行政工作。要提升服務,就要真的「拆牆鬆綁」,把資源花在刀口上。而這個,並不是臚列一堆數字就能解決。

7/• 根據二○○九/一○年度的原來預算,教育(23.6%)、社會福利(17.2%)、衞生(15.7%)及保安(11.8%)的開支,合共佔政府經常開支總額68.3%。
• 我們會確保資源按策略性優先次序適當地分配和有效地運用。政府承諾在二○一一/一二年度或之前把醫療衞生開支佔經常開支的比率增至17%。因此,以百分比計算,某些政策範疇的撥款難免會減少,雖然撥款金額仍然高於二○○九/一○年度的水平。我們有需要訂定政府資源運用的優先次序,以應付不斷轉變的需要。在現有服務當中,有哪些已經再無必要提供或成本
效益偏低,而其公帑資助應予減少,轉而用在較為迫切的措施上?(p.21)

丙:坦白言,這是一條很沒有誠意的問題。因為若要問市民對開支分佈的意見,應先讓市民看清整盤數的設計是怎樣。可惜,這在網上是沒有的。例如本人在大會堂圖書館曾看過某年的財政預算案,當中包括一項「其他」甚麼的竟花上百多億,數額僅在教育、醫療、社福、保安等大項之後,細看之後,才知是用作包括公務員退休金的一項開支。公務員退休金額一向受不少非議,尤其高級公務員,拿了數百萬退休金再每月數萬,跟小市民收入完全脫節。若有誠意就節流問題作討論,何不把財政開支清清楚楚的放上網讓市民參詳與討論?

8/• 政府會繼續致力投資基建,以帶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提高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 過去,我們每年平均預留290 億元,用於工務工程項目。今年這方面的開支預算為393 億元。隨着各項大型基建工程,包括行政長官在二○○七/○八年度施政報告中公布的十大基建,進入建築高峯期,我們預計基本工程開支在未來數年會大幅增長。中期而言,基本工程開支將會處於非常高的水平,預計平均每年約為500 億元,這個開支額屬史無前例。
• 隨着基建投資的急速增長,我們會密切留意建造業的承擔能力,避免出現工程過分集中,引發建造業勞工供應緊張和工程合約價格波動。在制訂工務計劃時,我們也會考慮私人建造業活動的情況,以免造成公營與私人建造業市場之間的不必要資源競爭,這些競爭可能引致工程成本增加。我們應如何管理基建工程的開支,在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不會對建造業形成壓力?(p.23)

丙:建造業近年是失業重災區,本人亦是從事建造業,近年觀察到的一個怪現象,是很少年青人「入行」,原因大概是因為現時從業者也要「吊鹽水」,開工不足。若有工作,也寧願請些熟手技工,新人的工作機會變得很少。導致年青人沒有經驗便沒有工作的惡性循環。這批基建工程,可視作香港建造業吸納「新血」的機遇。不然,香港建造業將會出現斷層。

9/• 利得稅及薪俸稅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二○○九/一○年度的原來預算合共佔政府總收入的40.6%。其次是投資收入,佔總收入的12%。
• 二○○九年的投資回報率定為6.8%。這個收入來源提供了龐大的資源,以應付政府的開支。政府的財政儲備水平是其中一個影響投資收入的因素。如果我們繼續動用財政儲備,便會對這個收入來源造成不利影響。
• 五個主要收入項目佔政府總收入的68.5%。這些收入項目都很容易受經濟狀況影響。我們應否引入新的收入來源或增加其他稅項的稅率,以減輕我們對這些高回報收入來源的依賴?(p.25)

丙:建議兩項:1) 遺產稅;2) 空置物業稅。這兩項都是自由主義者贊同的稅種,能激勱個人去創造財富。

10/• 在700萬人口中,只有350 萬人屬工作人口,而當中只有140 萬人繳納薪俸稅。
• 在二○○七/○八課稅年度,繳納最多薪俸稅的10 萬名納稅人(佔總人口的1.4%)
所繳納的稅款,佔薪俸稅收入的79.4%,即政府總收入的8.3%。
• 在同一年度,有大約72.6% 的利得稅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的18.5%)來自繳稅最多的1 200 家公司。大部分小型企業只繳納很少稅款或無須繳稅。
• 我們是否需要擴闊稅基?如需要的話,則應怎樣做?(p.27)

丙:1) 就薪俸稅問題,只用實施最低工資便可解決。設若訂為時薪$35,則一名每天工作10小時,每月工作26天的保安員,年薪將是$109,200,成為「納稅份子」。納稅人口將倍增。
2) 就利得稅問題,上文已提及,打擊地產商和各公用服務的壟斷狀況,減輕中小企經營成本,讓更多中小企能茁壯成長,最後稅基自然會擴闊。那時才有真的「滴漏效應」。

11/• 利得稅是我們最大的經營收入來源,總額介乎一九九九/二○○○年度的377億元與二○○八/○九年度的1,042 億元之間。
• 薪俸稅是我們第二或第三大的經營收入來源,總額介乎一九九九/二○○○年度的248 億元與二○○八/○九年度的390 億元之間。
• 在這段期間,印花稅收入介乎75 億元與515 億元之間。
• 雖然我們已由二○○七年四月一日起採用新的安排,根據過往的回報預先釐定投資回報率,但來自財政儲備的投資收入仍頗為波動。來自這個來源的收入總額在二○○七/○八年度為279 億元,在二○○八/○九年度則為466 億元。
• 至於非經營收入,地價收入波動最大,過去十年在54 億元至623 億元之間上落。
• 政府應採取什麼措施去應付收入波動不定所帶來的挑戰?
• 過去,我們曾研究措施以尋求額外收入來源及/或擴闊稅基,也曾就商品及服務稅進行公眾諮詢。我們應探討什麼其他建議?(p.31)

丙:第9題答過了。

12/• 在本年二月財政預算案公布的中期預測中,我們提出動用財政儲備,以反經濟周期方式應付現時的經濟困難。在二○○九/一○年度開始時,財政儲備約為5,000 億元,相等於19 個月的政府開支;預計到二○一三/一四年度完結時,會縮減至4,000 億元,相等於14 個月的政府開支。
• 我們須在一段時間內達致收支平衡。財政儲備發揮保護的作用,可緩和政府收入連年波動不定所造成的影響。
• 長遠來說,我們須重建儲備。在下年度,我們應如何在開支、收入及財政儲備方面取得平衡?(p.35)

丙:請參看P.36圖表。這圖表顯示儲備將從09/10年的5千億跌至13/14年的4千億。當中四年,是假設儲備全無利息收入的。如此設計的圖表,虧官員敢放進預算案!

13/• 政府和社會各界須同心協力,應付未來的挑戰。
• 經濟機遇委員會選定了六項香港具有優勢的產業,分別為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檢測和認證、環保產業、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政府如何與私營界別合作推動這六大產業的發展?
• 我們應如何定位,以確保經濟復蘇更為持久?
• 我們須應付政府收入波動不定所帶來的挑戰。擴闊稅基?增加財政儲備以紓緩經濟不明朗因素的影響?有沒有其他建議?
• 我們須為人口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作好準備。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
• 我們如何鼓勵香港市民與政府同心協力,創造更美好的香港?(p.39)

丙:要同心協力,就要拿出誠意。若有誠意,就應真做到以民為本。以高鐵為例,突然告訴市民交通暢通能節省成本。香港市民誰不知道?每天在紅隧塞上半小時的小市民自然比你們這班住在半山,中環上班的高官知的更清楚。曾蔭權更張大眼說居屋市場跟私樓市場無關。市民與政府同心協力?小市民那敢「高攀」?

14/•歡迎大家提出意見(p.40) www.budget.gov.hk

丙:歡迎的話,把市民的意見全部公開,讓市民作深入交流;而不是揀些十來秒短片,最後任官們自說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