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思《沉默》

反思《沉默》

沉默,是否就是懦弱?
順應,是否就是忘記初衷?
或許,是與否並不能完全解答這兩個問題。

因緣際會,筆者與一位神父看了「沉默」這套電影,看後心中有很多的疑問,腦海之中浮現著一幕幕電影的畫面,信念、原則、與策略,是整套戲的核心。信念與原則,可以有衝突,而原則與策略,在電影之中更呈現了矛盾。

「沉默」這套電影,講述兩個耶穌會的神父,在日本禁教的年代,到當時的長崎附近,找尋另一位到日本傳教並失去聯絡的的神父。兩位神父到達日本後,看見一個個地下教會,於是與另一位神父卡爾倍分開傳教,隨之而來的,是圍繞洛特里哥神父的被發現及經歷一系列的打壓,打壓的過程,是看見一個個信眾,被當權者迫害及殺死。洛特里哥神父最後亦被當權者捉拿,目睹一個個舊日密切接觸的信眾倒下,神父內心非常的掙扎,因為苦難,對於自己的宗教,亦開始有所懷疑。最後神父選擇背教,在神父背教以後,電影也沒有再呈現迫害的畫面。

信仰的核心

在電影之中,呈現了一個個的矛盾,筆者作為信徒,以信徒的角度,這是一個個對人的考驗。舉者其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筑後守對神父的所作的,要求神父背教,放棄自己的信仰,使群眾再沒有牧者,也跟隨放棄信仰,並且要求神父「踏繪」去侮辱自己的宗教以明志,神父沒有即時答應,於是一個一個的群眾,就在神父的面前遭受迫害。甚至是卡爾倍神父,亦在洛特里哥神父的面前殉道。

在目睹一個個信眾受害之後,洛特里哥神父內心非常掙扎,到底是否要堅持原則不背教?但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愛人」,因為自己的不背教,而令其他人因自己的不背教而受害,這又是否愛人呢?不背教在當下,就是神父的原則或是教條,因為不背教而違背自己的信仰,這叫神父活於更痛苦之中。

順應及妥協作為策略

假如只堅持著不背教的原則,而看不見其他人所受的痛苦,這還是不是「愛人」的表現呢?最後神父放棄了原則,但他又有沒有放棄信念呢?或許神父是放棄了原則,策略地去「順應」當權者的要求,但這又有沒有違反當初的信念,那個前往日本,那個當初立志成為神父的初衷呢?順應的策略令神父被嘲笑,而當權者更要神父不停作背教的承諾,神父直至死亡,也一直保持沉默,也沒有再提過自己的信仰。然而在最後的一幕,電影呈現的,是神父在被火化時手持一個十字架。

還有其他選擇嗎?

電影一個個的鏡頭,是一幕幕內心的選擇,洛特里哥神父最後選擇背教,這又是否可以被看為一種犧牲呢?當然,筆者不是為背叛者找合理的解釋,然而筆者作為基督徒更相信「問心無愧」,相信上帝能夠察看人的內心,不只是看人的行為。

或許殉教在這個大環境下,是一個合理的行為,然而假使間在過程中沒有一個殉教的機會,正如當洛特里哥神父希望跟隨卡爾培神父下海而被當權者阻止,當權者就是不容許洛特里哥神父殉教,更是要洛特里哥神一直目睹其他人被殺,要讓洛特里哥神父以背教去影響日本的其他教徒放棄自己的宗教。假使間上帝沒有安排自己殉教,這又應該如何去繼續自己的使命?

或許有人會疑問,既然沒有機會殉教,為什麼洛特里哥神父不選擇自殺呢?或許洛特里哥神父內心也存在很多的掙扎,然而自殺的行為從根本上是違背信仰的核心,那個「愛人」的訓誡,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再者自殺容易,但自殺卻是逃避苦難的行為,也違背基督教的教義,不能與殉教同日而語,作為神父的洛特里哥,或許就是理解這些情況,他沒有「自殺」這個選擇。

回到問題的核心:「還有其他選擇嗎?」,在理解這些前設及神父的信念之後,筆者看到洛特里哥神父面對的是一個哲學的題目,假使間他選擇背教,其他人也不用再殉道,到底應否堅持,當堅持形同在殺害其他的人,而不去堅持犧牲的只是自己。筆者說這是一個犧牲,因為洛特里哥神父背上的十字架,是一個沒有實體的十字架,更是一個不能容易被人理解的十字架,他的背教是在成就其他人的生命,而背上的是一生罵名,或許更是內心的自責,在自責之中渡過餘生。

或許最後一幕想要講的,就是在沉默中,他在堅持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信仰。今天長崎是日本最多天主教徒的地方,信眾在禁教的二百年中,在地下教會中繼續他們的團體,在沉默中渡過了無數的黑暗歲月,不可以公開自己的信仰。但宗教的苗子已植根在信徒的心內,黑暗歲月過後,這群人終於可以公開自己的信仰。

大環境或許不能夠即時被改變,面前是無盡的黑暗,但如何去保存那一點點的信念,並再去延續這個信仰這套文化,這是值得去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