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老投族」左右大局 選舉制度如何拉近代際差異?

當「老投族」左右大局 選舉制度如何拉近代際差異?

智經研究中心在上周發表文章,探討回歸後到佔領行動前,青年參與政治的熱烈程度。

智經結論:「老投族」左右大局

該智庫恆常發表時事評論,在1月29日發表題為《後佔中時代:青年是否覺醒?覺醒了又如何?》,用過往投票數字及參政年齡來反映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變化,值得一看。文章的結論是:青年的訴求可以透過爭取其他年齡階層的支持實現。但若單以年齡論,無論年輕人如何投入選舉政治,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一輩才是未來左右大局的群組。

要注意,評論引用的數據,只到佔領運動之前。佔領運動之後的變化,日後才知道。

下列為重點:

1. 回歸後,18至20歲的首投族的投票率,一般較整體投票率高,直至2011及2012年選舉,比例下降,低於整體投票率。18至30歲的投票率則一直較整體低。

Snap 2015-02-03 at 23.11.29

2. 如果用投票人數跟所有同齡組別的投票比率比較,不論是18至20歲及18至30歲,比率也跟整體低,但隨時間緩緩增加。文章根據此點「佐證了最年輕一代越發『政治覺醒』之論」。

Snap 2015-02-03 at 23.11.09

3. 「老投族」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遠遠高於年輕一輩。例如61歲或以上的長者佔整體選民比例一直比青年人多,而且持續上升,而投票率一直高企。如果以年齡論,要麼青年選民的登記率和投票率要大幅增加,影響力才能比得上長者。

4. 文章引用香港集思會在2011年對「九十後」的調查,指有過半受訪者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在政策諮詢過程中,政黨往往反映他們的意見或立場。因此,文章判斷「年輕人不滿政治現狀,早已有跡可尋」。(補充:有約35%受訪者同意關心政治,約27%不同意。)

5. 在立法會,過往三屆當選議員的平均年齡相若,但每屆最年輕議員的年齡則有所下降。區議會的年輕化跡象較明顯。行政機關方面,有一些年輕面孔晉身政治助理,問責局長和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

6. 在諮詢架構方面,過往公營機構曾特意諮詢青年對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意見。文章又參考愛爾蘭青年議會,成員可以出任部份政府部門及上議院職位。(然而,文章未有探究香港存在多年的青年議會,為何沒有如實反映青年意見。)

選舉制度未能調和代際矛盾 改革需考慮年齡因素

文章結論既矛盾又黯淡。結語首先點出,青年的訴求「還可透過爭取其他年齡階層的支持實現」。但末段筆鋒一轉,道盡現實限制:然而,若單以年齡論,無論年輕人如何投入選舉政治,根據上述分析,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一輩才是未來左右大局的群組。」似乎沒有甚麼辦法能調和代際影響力的差異。

日本也面對選民及政治人物老化的問題,青年人在眾議院選舉的投票率下降,長者的投票意慾較青年高。當權者年長,投票者愈高齡,政策會偏向年長社群,擴大世代差距。當地有評論提倡選舉制度改革,即一個選區包含數位議席,大概3至5位。當中包括不同年齡,以代表該地區相應群組利益。香港的選舉制度,即比例代表例及最大餘額法,有助小黨生存。政黨不能發揮統合群體利益的功能。政府和政黨在改革選舉制度時,需要考慮年齡和世代差異。

智經評論原文見此

主題圖片來源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