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協定 趁機思考東南亞角色

香港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協定 趁機思考東南亞角色

林鄭月娥上周訪問新加坡,有一個社會忽略的重要任務,是就著明年與東盟展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跟新加坡交換意見。

她在訪問期間,接受《聯合早報》訪問,透露特區政府高官分頭出訪東盟成員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六月訪問了柬埔寨和緬甸,她自己下個月會去泰國。

今年4月26日宣布,行政長官梁振英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北京與國家商務部官員會面後,公布香港和東盟同意共同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並需與各自向東盟十個成員國磋商。

東盟全名為東南亞國家聯盟,在1967年成立,現時有十個國家成員,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和汶萊。東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聯盟內外的經濟合作、貿易自由化和解決地區政治紛爭。

004
(圖片來源見此。)

由併入中國,變成自行跟東盟磋商
原來,香港和東盟同意建立貿易協定的過程有點轉折。在2011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宣布香港可以獨立關稅區名義參加自由貿易區。香港遂於11月向東盟要求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卻遭成員反對,新加坡的聲音最大。

新加坡憂慮香港加入該自由貿易區後,將打擊新加坡於東盟區內所提供的服務優勢。《海峽時報》去年8月28日報導,中國提出了香港中華總商會委託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Asian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Institute, ASLI)的研究,指香港與東盟成立自由貿易協定,所有東盟國家的GDP也會提升,除了新加坡。

研究者解釋,新港兩地也是物流總匯。香港企業投資東盟國家,會鼓勵對方在香港設立總部。這會跟新加坡形成直接競爭。兩地也是開放經濟體系,協議帶不到更多裨益。另一個考慮,是以前沒有先例,讓一個經濟區加入現有的貿易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2002年簽署,2010年生效。

協定預計範圍
到了今年3月,東盟舉行經濟部長會議,部長們(包括新加坡)達成共識與香港尋求締結雙邊自貿協定。香港和北京隨後也支持。最後在4月,雙方同意尋求締結協定。政府預計協定包括以下主要範圍
一、撤銷和/或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二、優惠產地來源規則;
三、開放服務貿易;
四、開放、促進和保護投資;及
五、爭端解決機制。

協定預計好處
綜合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分析,締結協定有以下好處:

一、東盟透過香港轉口貿易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有利香港的轉口貿易發展,更可擴大香港服務產業的發展空間。
二、香港有較健全的經濟和法律制度。東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前,會先在香港建立地區總部,尤其進行融資及資產管理等服務。
三、東盟部分國家的生產成本仍較香港及中國便宜。協定生效後,東盟國家會開放更多投資領域,成為香港對外投資的重要製造業生產基地,甚至提供港商在東盟的石油、天然氣等行業進一步的投資商機。
四、對中國來說,中國部分地方政府欲參與東盟國家的國際投標時,亦傾向與港商合作,以港資企業身分投標東盟國家業務,一方面降低敏感度,一方面亦可因香港國際化形象,提高中國企業的形象與中標機會。
五、由於CEPA的規定並無資金來源地限制,東盟企業可根據CEPA享有與香港本地企業同等的優惠。產品貿易方面,大部份符合CEPA原產地規則的港產貨品進入內地市場時均可豁免關稅。東盟企業可在香港設立生產線,以符合CEPA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方面,東盟投資者在香港成立的公司如符合資格成為「香港服務提供者」,進軍內地服務業市場時便可享受CEPA優惠。

曾俊華在六月訪問柬埔寨和泰國,期間不忘寫網誌遊記。其中一段講述港商可以協助柬埔寨提高大米處理和出口能力,讓柬埔寨大米直接輸出到香港和其他地區,而非轉往泰國和越南加工,相信柬埔寨的米農和香港的米商都會有利潤,同時也有助穩定香港的米價。港商又可以建立兩國的食物包裝和物流運輸,以及道路和供電基建。

001
(數字來源:香港立法會文件,2013年4月26日。底圖來源:維基百科。)

今回林鄭月娥親自與李顯龍和吳作棟會面,大概是向新加坡香港與東盟建立協定,是「雙贏」,並強調香港的角色是協助東盟國家走進中國,港商也會願意投資在生產與勞動成本比中國低的成員國。

趁協定介入勞工權益 爭取東南亞貿易樞紐
對社會有一點批判的朋友,大抵會認為此等協定是助長跨地域勞工剝削,然後看到曾俊華出訪柬埔寨和泰國,又想起他在2005年主事香港世貿部長級會議。

批判固然有理,但如果我們阻止不來自由貿易,倒不如思考如何抓緊機會,透過東盟國家跟香港經營實業和服務業,爭取加入保護勞工的條款,以及監察勞工待遇,一如監察內地勞工那樣。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可以借助協定,重新重視在東南亞的角色。研究東南亞政治的鄺健銘近日撰文,同樣討論林鄭星洲之行。他指除了以上好處外,協定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經濟發展可以更均衡與持久」。他補充,香港長期扮演區域樞紐角色,而中國成功改革開放,「就是藉著香港的東南亞網絡,引進不少海外華人的資金,對其經濟改革很有幫助。」中國看到有些香港的優勢,例如與東南亞商賈人脈和貿易往來,是中國仍然不足的,例如利豐集團成熟的採購網絡。

其實,亞洲其他國家也在努力商討貿易協議,例如東盟十國及與東盟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和印度,計劃於今年啟動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期望於2015年底完成並實施。北京也支持香港加入RCEP的。

中國和東盟一直有著海上資源爭議,但也要維持雙邊貿易。中國認為部分東盟成員國對中國有戒心,即使定期在廣西舉辦跟東盟的投資高峰會,也需要多一個窗口,例如香港,促進城市間的互補和競爭。不少商會也在期待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好處。

特區政府很大,除了為著管治一千平方公里的事宜焦急,眼還在看跨境經濟。同理,香港人如果覺得被很近身的事宜困著,不妨看遠一些。說實話,這些事務,關係著大中小企,以及各項貿易產品的價格和質素,一樣重要。

主題圖片:林鄭月娥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談及東盟協定。刊於2013年8月3日。(來源:鄺健銘)

參考文章:
三個月內七問責官員訪星洲 林鄭就東盟自由協定交換意見
新加坡華商讚香港服務業不用外勞 副總理來港交流人口政策
鄺健銘:區域視野下的香港